你在購物的時候有沒有聽過這樣一句話?“白菜價!就是一杯奶茶的價錢”,乍一聽好像確實很劃算,少喝一杯奶茶就能收獲一件商品,往往很多人在這種話術之下,就會情不自禁地完成付款,甚至還會買下一些自己日常生活中不是很常用的物品。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奶茶成了衡量價格的單位。但事實上,市面上的奶茶價格有低到幾元一杯的,也有高到二三十元一杯的,區間可以達到幾十元,但都被商家用“一杯奶茶”這個模糊的概念來代指,就很容易給人一種定價十分便宜的錯覺。
【資料圖】
尤其是對于很多缺少生活經驗,對一打雞蛋、五斤豬肉的價格沒有概念,但是出門必點一杯奶茶的年輕人來說,支付一杯奶茶錢是相對比較沒有負擔的,往往也就因此掉入了“便宜陷阱”,不知不覺買了不少“一杯奶茶”價錢的商品,奶茶也沒有少喝一杯。
你以為這樣的“便宜陷阱”,在長輩們的身上就不會出現嗎?“一杯奶茶價錢”的套路是不是和,“九塊九,買不了吃虧買不了上當”十分相似?
這種低價誘惑往往會給人一種“買到就是賺到”的心理沖動,不管用不用得上先“賺到”再說,反而為了省錢花了更多的錢,如果買到的商品沒有什么使用價值,一些人還會用“反正才幾塊錢”安慰自己。殊不知一件一件疊加起來也是一筆不小的價錢,最后月底一看賬單才發現自己怎么又“摳摳搜搜”地花了很多錢?
更重要的是看似便宜的商品真的買不了吃虧嗎?這就不得不讓人想起曾經備受大家關注的“小人國用品”了,10塊錢賣到一提54卷的手紙,結果到手發現手紙加起來只有一個手掌大,5.9元搶的八瓶礦泉水,到手竟然是迷你版,被網友評論:還沒出滿月就出廠子了……
甚至還有一些商家為了追求極致的價格,在商品生產過程中使用劣質的材料和簡陋的工藝,輕則影響商品的使用壽命,重則影響消費者的身體健康,因此面對商品的“便宜陷阱”還需要監管部門的介入,要求商家避免在推銷過程中使用模糊的等價商品進行價格描述,同時也需要更加明確商品的具體信息,例如尺寸、材料等,讓消費者的購物更加清晰透明。
消費者也一定要注意甄別,消費之前先思考清楚,要購買的這件商品是否有用,可以應用在哪些具體的生活場景當中,就會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消費。同時也要分清便宜和實惠的區別,可以買便宜,但一定不能買“小便宜”。
年輕人愛用的“無痛攢錢”法
請收藏
現金攢錢法
每個月發了工資后,先根據以往的消費情況來設置下當月的預算,然后照著預算金額取出相應的現金,取出的現金可以分類裝進收納袋里,花了錢就記下賬。
這種方法的秘訣就是盡量使用現金,讓花錢有痛感,讓每一筆錢的去向都清清楚楚,電商們也紛紛出手,推出了一系列的存錢工具,例如“存錢罐”“存錢手賬”“現金收納本”……
有媒體在社交平臺上也設置了投票來探尋年輕人對于“使用現金是否更容易攢下錢”的態度,結果顯示,大多數人選擇了“會,減少網購沖動消費”這一項。
很多網友也紛紛表示贊同,認為“現金攢錢”確實能存下錢。
這種方法也得到了專家的認可:使用現金能夠讓年輕人更加直觀地感受到自己的消費行為,作為一種有效的約束從而更加理性地規劃自己的開支,幫助年輕人建立起健康的儲蓄習慣。
攢金豆
“攢錢不如買金豆豆”“小小年紀就有了第一桶金”……在金價低時入手一顆小金豆放在專門的玻璃瓶里,“看著瓶里的金豆越來越多,就好像小時候存錢罐里攢硬幣一樣,很有儀式感和滿足感”
山西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王琳分析:得益于投資理財觀念和知識在年輕一代群體中的普及,年輕人的金融素養提升,對黃金有了一定的認識和了解,他們看重黃金的保值屬性和低風險屬性,在追求時尚風潮的同時也注重投資性和理財性,因而產生了這一現象。
溫馨提示:雖然很多年輕人帶有一定投資理財目的跟風攢金豆,但總體來看,這是一種追求時尚和儀式感的消費行為,如果以投資為目的購入,還需要注意防范一些風險。
“電子懷孕法”
在某社交平臺上流傳著“電子懷孕攢錢法”打開了年輕人攢錢的新思路,網友假設自己正在經歷一場“電子懷孕”:假裝自己有個孩子每天把孩子的開銷存起來,如果堅持得足夠久就可以在未來攢下一筆巨款,還能用這筆錢給自己養老。
這種虛擬版的過家家游戲成為年輕人們追捧的“無痛”攢錢大法,畢竟存錢并沒有那么容易,“假裝養寵物”“假裝養老”“假裝戀愛”......各種“假裝游戲”的劇情代入,能讓它稍微“無痛”一些。
總量控制法
也有網友在嘗試“總量控制法”,比如限定自己每天可以用的錢數,或者是準備兩張儲蓄卡,一張專門用來存錢,一張每個月收到工資后給消費卡打固定金額(比如2000塊),這個月就只花這些錢,這種方法的關鍵就是盡量不要提前消費。
年輕人攢錢的方法還有很多,例如養成自帶習慣、“不買清單法”等,看上去,似乎是年輕人在控制自己的物質需求,但其實這是一種,充實自我、鏈接彼此的精神追求。
您平時是怎么攢錢的?有什么經驗可以分享嗎?歡迎在評論區留下您的故事~
(羊城晚報·羊城派綜合自半月談、湖南日報、三湘都市報、新華社、新浪熱點、南風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