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從陜西師范大學實驗小學了解到,該校自主研發的課堂教學質量分析場景應用系統“AI教研員”,可通過語音識別,根據百余套標準和近萬條語料庫,動態記錄教師成長,實現對課堂質量的精準評價。
圖為陜西師范大學實驗小學教師演示“AI教研員”系統。黨田野 攝
記者走進該校一間教室看到,上課開始時,教師會點擊智慧黑板上的“開始錄音鍵”,隨后“AI教研員”系統會對課堂師生對話進行錄音。四十分鐘的課程結束后,授課教師便會在電腦或手機上收到一份自己本節課的教學質量評估報告,內容涵蓋教學目標達成度、課堂互動有效性等方面。幫助教師快速定位和回顧關鍵教學內容,提高教學的針對性。
黃蓉是一名有著十余年教學經驗的語文教師,她坦言,面對熟悉的教材,自己有時候會遇到創新瓶頸,一些“老生常談”的故事也很難令學生提起興趣。“AI教研員”系統可根據課程內容,設計出豐富的互動教學游戲,令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有趣。
“通過查看AI報告,我發現自己有時會問學生一些封閉性的問題,比如‘你懂了嗎’‘你學會了嗎’,很難激發學生的思維。”黃蓉稱,“AI教研員”會根據她的教學習慣,設計出一些“如果你是主人公你會怎么應對”“你會如何說服顧客”等推薦問題,在提升師生互動質量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習效率。
“比如我剛才給學生教了條形統計圖,‘AI教研員’會提示我,在學生預測了氣溫之后,就可以表揚他,‘你的預測就像一個天氣預測員一樣專業’等。”該校數學教師李陳心告訴記者,該系統不僅能提供多種教學方案,更能通過課堂分析,提示教師為學生提供更有情緒價值的評價,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內驅力。
圖為陜西師范大學實驗小學“名校+”總校長羅坤介紹“AI教研員”系統。黨田野 攝
陜西師范大學實驗小學“名校+”總校長羅坤認為,“AI教研員”系統能為教師建立動態成長檔案,為其減負的同時,幫助教師精準把握教學成長路徑和優化方向。而通過建立區域優質課例庫,可實現跨校資源共享,讓教研從經驗主導走向數據共享,讓教師從孤軍奮戰走向共同進步。
“我們每天都有大量教師在這個平臺上授課,其中會涌現出一批又一批的‘金課’來。借助這個共享平臺,這些優質的教學資料、課件能夠第一時間推送給需要的教師,節省他們四處搜集資料的時間。”羅坤表示,目前該系統上線以來,已吸引全國不同學校的數萬名教師使用。未來,學校計劃將該系統在全國千所學校推廣,用技術彌合城鄉教育鴻溝,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