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租車自駕、租相機記錄美景、租無人機航拍……這個國慶假期,“以租代買”的消費模式在年輕游客中悄然興起。
租車市場率先迎來預訂高峰。某平臺數據顯示,超過四成用戶提前一個月就確定行程并下單租車,新能源車型訂單增長明顯,年輕用戶成為主力。相機租賃市場同樣火爆,熱門機型早早被預訂一空。社交平臺上,甚至還出現了租賃機器人、機器狗“隨行打卡”的新奇需求。
靈活、輕負擔、重體驗——“以租代買”成為新選擇,折射出年輕一代消費觀念的深層變化。
比如,消費決策更理性。年輕人租賃的商品總離不開以下幾個特征:單價相對較高、有需求但使用頻率低、技術更新換代快。從經濟學角度看,“以租代買”本質上是一種更高效的資源分配方式。租用無人機、專業相機、鏡頭等高單價設備,日租金從幾十元到百元不等,租期越長單價越低,既節省了一次性投入,也避免了因技術迭代帶來的貶值風險,還解決了日常存放的難題。
再如,更關注產品實際使用價值。年輕群體更看重即時體驗與性價比,不愿為低頻使用的高價商品買單。廣告詞這樣說,“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而現在,“以租代買”讓用戶將重點從“擁有”轉向“使用”。
正是看到這一趨勢,眾多平臺與商家積極布局租賃業務,配套推出保險、維保與物流服務,進一步降低了商品使用門檻。“以租代買”甚至反過來推動企業改變盈利模式與產品策略。
信用體系的完善也為租賃經濟提供了支撐。第三方征信機構紛紛入場,逐步建立起適應新租賃場景的信用規則。以信用代替押金,成為新租賃經濟最顯著的特征之一。
當然,“租經濟”也面臨挑戰。隨著可租賃品類與場景不斷拓展,平臺方需要在放寬信用門檻與控制履約風險、壞賬率之間找到平衡。“殘值管理”也是行業共同難題——當產品因老化或過時而無法繼續出租時,是該回收利用還是折價出售?目前市場上尚未形成一套公認的、標準化的殘值評估體系。
隨著假日消費場景不斷細分,租賃正從一種“臨時選擇”逐漸發展為“長期習慣”。伴隨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發展,商品的運維管理將更智能,租賃體驗也將更便捷。一個更成熟規范的租賃市場,不僅能提供更靈活、高性價比的生活選擇,也有望成為文旅消費的重要增長極,為資源循環利用與可持續發展注入動力。
從“買得到”到“租得好”,一個更輕盈、更注重體驗價值的消費新圖景,正在我們眼前展開。(本文來源:經濟日報作者:姚亞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