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文旅部門積極創新文旅項目,沒想到人們竟然愛上了挖土豆。
最近一周,“在內蒙古的農田里,挖呀挖呀挖”是突然火起來的文旅現象。內蒙古多地的農田里,來了一群又一群城里的“土豆獵人”,他們拖家帶口趕赴田間地頭,在完成秋收的農田中“撿漏”土豆。私家車在路邊排成長長車隊,自成一道風景。他們中,有人自帶裝備跨省自駕數百公里,也有人是周邊城鎮居民,在短途農村休閑游后變身“尋寶”高手。

圖為在錫林郭勒盟多倫縣田間撿土豆的“親子團”。錫林郭勒盟委宣傳部 供圖
這股風起源于國慶節假期期間,不少網友曬出自駕游途中在農田挖土豆的經歷,并調侃為“秋游順便的快樂”。網友“楊溜達”是其中之一,他和家人在自駕游返程途中路過內蒙古多倫縣一處土豆地,突發奇想帶孩子撿土豆,一同感受豐收的喜悅。
他的撿土豆視頻全網收獲千萬播放量,多家新聞媒體轉載跟進。再之后,越來越多有相同經歷的網友曬出“挖寶戰果”,還有大批網友“花式”表達向往之情。
馬鈴薯,俗稱土豆,是內蒙古繼玉米、大豆、小麥之后的第四大作物。內蒙古自治區發改委數據顯示,內蒙古的土豆種植面積在400萬畝上下,年產量600萬噸左右,均居全國第四位,全產業鏈值125億元左右。每年9月末及10月中旬,是土豆收獲的高峰期。

10月13日,在呼和浩特市武川縣田地間“撿秋”的人們。樂焱 攝
據了解,游客們撿拾的這些土豆,部分是村民使用大型機械秋收后,遺留在田地中的小土豆,還有一些是被翻進地里的“漏網之豆”。如果沒人撿拾,來年它們將會變成肥料滋養土壤。看著這么多人涌進自家田地,當地村民也十分熱情:“想撿多少撿多少,這些東西咱家都顧不上撿,游客來了撿走,正好不浪費。”
今年國慶節假期里,錫林郭勒盟、呼和浩特市武川縣、烏蘭察布市察右后旗等交通便利的土豆主產區迎來不少“土豆獵人”。關注到這一現象后,地方文旅部門反應迅速,將其作為金秋特色短途游亮點,精心策劃為文旅產品。

圖為游客展示“撿秋”成果。錫林郭勒盟委宣傳部 供圖
錫林郭勒盟目前已推出4條挖土豆線路,并在多處土豆農田組織挖土豆、烤土豆等體驗活動。太仆寺旗距離北京自駕僅三四個小時,是外省“土豆獵人”頗為青睞的打卡地。當地旅游發展服務中心主任喬菲告訴記者:“把單一的農業資源轉化為獨特的旅游產品,讓游客從單純觀光變為深度參與,為鄉村旅游注入了新的活力。”
呼和浩特市武川縣的土豆是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當地近期也開辟了挖土豆線路,覆蓋該縣5個鄉鎮的14個采摘點位。該縣文化旅游體育局副局長趙海霞介紹:“農業體驗已經成為文旅發展的鮮活切口。”
在武川縣可鎮福如東村,村委會專門在路邊設置指引牌,引導游客“尋寶”。“我們先做摸排,確定誰家的土豆地完成秋收、可以供游客撿土豆,之后規劃路線并制作指引牌,村民們都很樂意游客參與。”福如東村黨支部書記郝樹平介紹,在剛剛過去的中秋節、國慶節假期,該村每天接待三四百名游客;假期過后的休息日,每天也有二三百名游客前來撿土豆、體驗農家樂。
“這并非一次偶然的社交媒體事件,而是我國旅游消費市場深刻變革的縮影。它揭示了后現代旅游時期的消費新趨向,未來旅游市場將更多地由消費者的情感需求和體驗價值驅動。”內蒙古師范大學國家治理學院教授、內蒙古旅游學會常務理事張薇介紹說,旅游者不再滿足于對被框定的標志性景觀的凝視,而是積極主動地發現旅游共情物,進而開展有別于標準化、觀光化的旅游價值創造。“對于文旅管理部門而言,核心任務不再是簡單地建設景區,而是要通過精準的公共服務和產品設計,將民間的自發創造力,引導為健康、可持續的產業生命力。”
在內蒙古,這份“撿秋”的快樂也在文旅部門的有意推動下,延伸到了挖南瓜、摘辣椒等,多地根據地方農產品品類,推出特色“撿秋”線路。(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