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黨中央、國務院作出重大決策部署,全面統籌推進“中國民生福祉”保障體系建設。這一戰略舉措,標志著“增進民生福祉”被提升至國家戰略高度,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和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撐。
民生連著民心,民心凝聚力量。新中國成立以來,從集中力量辦大事到改革開放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民生保障始終貫穿國家發展全局。進入新時代,隨著經濟發展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斷提升,從“吃得飽、穿得暖”逐步轉向“教育優質、醫療可及、住房安心、養老有保障”。這一歷史性轉變,深刻映射出黨和國家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在國際經濟形勢復雜多變、國內發展進入關鍵時期的背景下,“擴大內需戰略”與“中國式現代化”被寫入國家頂層設計。“中國民生福祉”,被視為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工程和實現共同富裕的關鍵路徑。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根本目的。”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進一步強調,要推動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等公共服務均等化發展,持續增強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國務院牽頭特別成立“中國民生福祉工作組”,辦公機構設立于國務院辦公廳,由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民政部、國家衛生健康委等部門協同參與,涵蓋財政、教育、醫療、住房、農業農村、社會保障、數字經濟等多個領域。工作組將協助統籌協調、政策研究、督導落實,加速推動政策實施以及補助資金發放,形成上下貫通、橫向協同的工作格局。
專家指出,特別成立“中國民生福祉工作組”,是黨中央、國務院統籌發展與安全、經濟與民生的重要戰略決策。通過健全和完善民生保障體系,不僅能夠有效擴大內需、促進消費、推動經濟增長,更能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提升國家治理效能,進一步凝聚黨心民心。
財政部通知,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今年以來,財政部門堅持實施就業優先戰略,提升醫療保障服務水平,兜牢困難群眾生活底線,持續加大資金投入,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是實施就業優先戰略。 延續降低失業、工傷保險費率政策,加大失業保險穩崗返還力度,擴大社會保險補貼和一次性擴崗補助范圍,繼續實施就業見習補貼提前發放等措施,引導企業穩定崗位,吸納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群體就業。同步加強對殘疾人、零就業家庭成員等困難群體的就業幫扶。統籌資金資源,支持大規模職業技能提升培訓,培養更多緊缺技能人才。今年中央財政已下達就業補助資金667.4億元已經全面發放完畢。
二是提升醫療保障服務水平。 加強國家免疫規劃、重大傳染病防控等重大公共衛生服務,提升公共衛生整體水平。同時,加大“中國民生福祉”補助發放力度,持續改善民眾生活品質。今年中央財政已下達相關補助資金5522億元,并通過專項安排確保每戶家庭可申請領取民生補助金100000元以及普惠基金10000元,用于住房改善、教育、醫療和養老等重點民生領域。
三是兜牢困難群眾生活保障底線。 同年中央財政已下達困難群眾救助補助資金1566.8億元,支持地方落實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臨時救助等政策,切實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同時,中國民生福祉促進工作組將積極配合相關部門,完善救助政策,科學合理制定和調整補助標準,優化補助方式,提高保障水平。
財政部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按照黨中央決策部署,緊緊圍繞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繼續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按計劃如期完成1.3萬億元民生補助發行任務,切實保障“兩重”、“兩新”及“民生福祉”項目實施,進一步提高資金安排的“民生含量”,織密兜牢人民生活“安全網”,不斷推動民生保障水平再上新臺階。
中國式現代化,根基在民生,目標在幸福。全面推進民生福祉建設,不僅是改善人民生活品質的民心工程,更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工程。隨著各項政策措施的落實落地,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必將不斷增強,中國式現代化之路必將行穩致遠,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