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中秋節前后,洱源縣6萬多畝綠色水稻陸續收割,5千多畝稻田里的魚也應節上市,田野間一派稻香魚肥的豐收景象。
“八月十五來到了,收割前要挖排水溝,稻谷飽滿彎下腰,稻田里有許多魚,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在洱源縣鳳羽鎮起鳳村,金燦燦的稻谷鋪展在梯田里,宛如一幅徐徐展開的豐收畫卷,村民排水捉魚,開鐮收割。勞作中,她們還唱起了白族調,表達豐收的喜悅。地處洱海源頭的起鳳村,多年來有稻魚共生共養的傳統,近年來,當地還積極推廣優質水稻綠色種植。鄉村的變化,也吸引了長期從事農業技術服務的“新農人”張達才回村發展。2020年,成立了由他任理事長的洱源縣凰翼香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以“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實施有優質水稻和稻魚綜合種養。抱團發展,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2021年合作社種植生產的生態香軟米還獲得“有機認證產品轉換證”。“從這幾年的發展來看,效果還是不錯的,我們銷售的軟香米、稻魚都得到市場認可,總體經濟效益要比原來的常規種植每畝增收了1000元左右。合作社由創建之初的27家農戶發展到40多家,種植面積由100多畝發展到500多畝,種植戶、社員積極性都比較高。”張達才介紹。鳳羽河畔,半邊天專業合作社的300多畝稻田里的魚也迎來了最佳上市時節。“稻魚共生,對稻谷和魚的生長都好,魚把稻田里的雜草、浮萍吃掉,魚排出的糞便可以營養稻谷,就不用施肥了。而且,稻田魚腥味少、肉質好,深受喜愛。今年預計要比去年增收一些,利潤應該要有10多萬元。”半邊天專業合作社社長趙紫艷說。半邊天專業合作社從2018年開始規模化養殖稻田魚,同時帶動社員和周邊群眾共同養殖,增加收入。社員楊壽蘭說:“合作社提供給我們魚苗,我們可以在自家稻田里養殖,魚長得又快又大,可以賣到20多元一斤。平時我幫合作社做工,一年多收入1萬多元。”近年來,?鳳羽鎮積極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綠色農業,通過實施“水稻+魚”“水稻+鴨”等綜合種養模式,既保護了生態,又促進了農戶增收。副鎮長張培勛介紹, 鳳羽鎮充分發揮農業種植合作社的示范帶動作用,通過發展“水稻+”模式,增加水稻產業附加值,千方百計增加群眾收入,目前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今年,全鎮實施“水稻+”面積2320畝,預計每畝增收600多元。在洱源縣“魚米之鄉”右所鎮,彌苴河像一條長龍,在右所壩子蜿蜒穿行,2萬多畝稻田分布河岸兩側,錯落有致地相嵌在西湖與各村之間,景色蔚為壯觀。右所鎮是洱源縣最大的綠色水稻種植區,近年來,當地村民也開始嘗試稻魚綜合種養。這幾天,三江源合作社稻魚綜合種養基地開始捉魚,搶抓中秋節氣,賣個好價錢。合作社負責人楊永池介紹:“今年是我們稻田養魚的第一年,總共栽種了110多畝稻谷,放了6千多斤魚進去,已經養了兩個多月了,從長勢來看,上市的時候應該有1萬多斤稻田魚,按目前市場價格來算,能夠為我們增收10多萬元。”說話間,村民楊志蘭剛好來買魚,她說:“這些是生態魚,我們家人都喜歡吃,今天來買一些明天過節吃。”在產業轉型發展過程中,洱源縣積極發展水稻綠色種植,今年全縣栽種水稻66588畝,預計產糧38288噸。同時,通過“水稻+”的模式提升種植效益。截至目前,先后在鳳羽、茈碧湖、三營、右所等鄉鎮推廣稻田養魚5403畝,放養魚苗20多萬尾,養殖戶增收120萬元以上。通訊員 李雪梅 楊樹章 羅新才 楊鑄琦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