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來繳物業費......”在上海亭東物業管理有限公司康寧嘉園管理處,一位社區居民主動來此繳納當年的物業費。
(資料圖片)
收繳物業費在很多成熟的城市商品住宅小區都是難事,但在金山區亭林鎮華城第二居民區所管轄的拆遷小區康寧嘉園,物業管理費收繳率高達99.4%,累計收到業主贈送錦旗9面。如此高的物業費收繳率,他們是怎么做到的呢?
民房變高樓,村民變居民。康寧嘉園屬拆遷安置小區,由亭林、漕涇兩鎮的六個村合并而成,小區內有29幢樓棟,72個單元,總計2273套住房,現有居民4753人。近年來,華城第二居民區黨支部在堅持黨建引領“四治一體”工作理念下,提升物業服務功能,架起物業、社區、居民之間的橋梁,形成互利共贏的社區治理新格局。
黨建賦予強能,鋪好治理“紅地基”
近年來,華城第二居民區黨支部以“強化黨建引領,提升社區服務,深化居民自治”為目標,打造“紅色物業”管理平臺,激活物業管理的紅色動能,讓服務格局不斷完善,服務能力和水平不斷提升,得到了廣大居民業主的認可。
在2022年疫情防控工作中,居民區黨支部牽頭物業公司探索實施“人防+技防”新模式,形成“嚴把入口、嚴查軌跡、嚴格管護”三道防疫墻,打出服務管理的“組合拳”,筑起“紅色”抗疫戰線聯盟。
聚焦多元共制,搭建治理“鋼骨架”
華城第二居民區黨支部借助“康寧議事廳”平臺,建立四方信息反饋機制,及時掌握小區動態,遇到突出問題及時反饋,將矛盾盡早化解;建立四方共商機制,居民區黨支部定期組織居委會、物業公司、業委會召開“社情通報會”,共同分析問題,分享工作經驗,提升小區管理水平,形成“支部設計、居委架橋、物業實施、業委監督”的小區管理模式,實現基層傳統“三駕馬車”設置由傳統型向開放型轉變,居民區治理由被動接受向主動作為轉變。
如今,已完成小區外圍亂種植清理、集中型亂設攤整治;居民樓外墻維修及樓道進戶梯維修;增設地下電瓶車充電樁及消防設施;鋪設健身步道及休閑座椅;添置戶外LED顯示屏;提升社區六處垃圾看護點能級,社區治理顯成效。
持續優化服務,架起為民“連心橋”
“綠地變菜地”,一直是困擾居民生活的“頑疾”。“紅色物業”建設以來,居民區黨支部協同社區網格員、樓組長、黨群志愿者對小區綠化帶“毀綠種菜”情況進行了全面細致的摸底排查。通過摸排走訪,聽取居民意見,勸導耕種人員在規定時間內自行清理鏟除。
同時,充分利用各級網格微信群積極轉發《關于小區環境整治行動的倡議書》,通過線上線下聯動,引導廣大居民自覺摒棄不文明行為。針對已被毀壞的綠化,物業公司進行“綠植補載”,避免居民復種的現象,并將“毀綠占綠”的整治列入常態化管理,提高居民愛護公共環境的意識,為居民提供一個整潔、美麗的居住環境。
接下來,金山區亭林鎮華城第二居民區黨支部將持續發揮“紅色物業”作用,創新體制機制,把黨建“紅細胞”滲透到社區治理各個環節,努力讓社區黨建底色更紅、社區治理更精細、小區環境更優美、群眾生活更幸福。